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209
成果描述:
科学技术领域: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针对中国水产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潜在风险增大的现状,系统研究了代表性污染物和农渔药对重要水产增养殖品种影响效应,为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创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创新“贻贝观察”体系,研发了8项农渔药新分析方法,创立安全风险评估新模式,创新生物标志物综合筛选法并推荐潜在生物标志物26种。拓展和深化对污染物变化特征和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阐明14种污染物在近海贝类体中的长期污染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了新污染来源,揭示了生物质量和食用健康风险演变趋势。拓展和阐明了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效应。阐明9种重金属在不同营养层次生物体的积累、释放及其综合影响效应。系统阐明了环境激素类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效应。阐明7类9种有机污染物胁迫下11种生物体的响应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综合影响效应。系统阐明了农渔药在生物体中的残留水平、代谢特点和影响效应。阐明7种农渔药在生物体中的吸收分布、消解规律和影响效应。阐明12种农渔药与污染物对10种生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南海23个重点增养殖水域贝类体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Hg、As、Cd、Cr、Pb、Zn、Cu、Ni和As)、3种有机氯污染物(DDTs、HCHs、PCBs)和石油烃(TPH)的时空变化趋势,阐明生物质量和卫生安全风险。3种贝类对8种重金属的积累与释放特征;3种重金属对鱼类和不同层级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6种鱼类贝类体中10种生物标志物对重金属的响应关系及基因表达的影响;鱼贝类肝、鳃或外套膜的组织损伤效应。邻苯二甲酸酯、多溴联苯醚、全氟辛烷磺酸、六溴环十二烷、壬基酚、菲和苯并(B)荧蒽等7类有机污染物对6种鱼贝类的急性毒性;6种鱼类贝类的10种生物标志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响应关系及基因表达的影响;6类有机污染物对3种鱼类肝和鳃组织的损伤效应。建立水产品中8种农渔药的测定方法;氟苯尼考、三氯杀螨醇、甲基睾丸酮和孔雀石绿在鱼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残留效应;3种鱼虾贝类的6种生物标志物对三氯杀螨醇、三唑磷的响应关系及对组织的损伤效应;硫丹、氯丹对鱼虾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在重点增养殖水域贝类体中的残留水平。发表论文85篇(SCI、EI 9篇);专利7项;水产行业标准3项;新检测方法8项;培养博士、硕士12名。科技进步与推广应用:成果在水产增养殖生产与管理、水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风险、渔业生态环境管控等方面广泛应用。根据2009~2013年统计,累积推广应用158多万亩,增收节支、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8.47亿元,取得了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