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989

成果描述:

项目属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微生物学、细菌学。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的3大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引起猪,尤其是断奶仔猪呼吸困难、关节炎、脑膜炎和高热等症状,发病率在10%-30%,死亡率最高达5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的实际需要,项目历时7年在病原的快速检测和培养方法、致病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明确广西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规律,首次公布危害范围最广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全基因组序列,揭示了强毒力的血清5型和中等毒力的血清4型菌株的毒力差异。该病症状复杂,以断奶仔猪发病为主,发病率在5%-40.5%,死亡率高达30%。其血清型众多,以血清型4型和5型为主。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全基因组序列,相关研究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基因组通报》,已被3篇SCI论文引用,为阐明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理、基因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线索。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对血清5型和4型菌株的毒力相关蛋白进行定位。建立aroA基因PCR-RFLP分型和ERIC-PCR指纹图谱分型方法用于病原追溯筛选出有效的抗菌药物谱,为精准治疗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基于基因检测的副猪嗜血杆菌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先后建立了PCR、荧光定量PCR和LAMP基因检测技术。以LAMP法为核心的检测技术(ZL201310107851.1),具有简便,准确、快速和不需贵重仪器,适合基层使用的优点。在全国率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选择的靶基因特异性好,比PCR方法敏感性提高20倍,30分钟内完成检测,满足了基层单位对该病快速诊断的需求。研制出一种副猪嗜血杆菌的新型培养基(ZL201310135288.9)。解决了应用传统方法难以分离培养副猪嗜血杆菌的难题,提高10%以上的出菌率,为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研究、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保定架(ZL201320458235.6)。解决了采样时保定猪困难的问题,省时省力,实用性强,为兽医临床上采样和诊治提供了便捷的工具。集成了一套副猪嗜血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近三年在广西、广东、海南和贵州4省区23个猪场57.79万头猪中推广应用项目的创新成果,新增销售额10605.45万元,新增利润5699.972万元,节支3550.11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获国家专利授权3项(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丰富和完善广西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理论和技术。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