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规模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170

成果描述:

曼氏无针乌贼属头足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曾是中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浙江历史上最高年产6万多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等原因,致使资源受到严重损害,酿成乌贼资源枯竭。到80年代中后期,已没有乌贼渔讯,甚至连乌贼踪影也逐步消失。修复渔业资源是国际水生生物管理趋势和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3年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修复,出台了《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浙江渔场”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修复乌贼资源,逐步恢复中国”四大海产”,是广大消费者盼望已久的迫切要求,更是课题组渔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该项目在率先完成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规模化繁育、增殖放流以及产卵场生境修复关键技术,促进了乌贼资源迅速恢复,走在了世界头足类增养殖技术研发领域的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规模繁育核心技术。进一步掌握了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解决了乌贼规模繁育技术,优化了乌贼喂养方法,开发了乌贼集卵装置,实现了曼氏无针乌贼苗种规模繁育。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核心技术。确立了乌贼适宜运输方式,首创了乌贼受精卵增殖技术,发明了乌贼喷淋式加湿装置,突破了乌贼标志放流技术,实现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补充量迅速增加。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生境修复核心技术。揭示了乌贼产卵附着材料选择性,研发乌贼产卵礁建设技术,建立了乌贼产卵场生境修复基地,制定了乌贼资源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实现了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境迅速恢复。自2008年开始,随着该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展了规模化的乌贼苗种繁育、增殖放流以及产卵场生境修复,乌贼资源修复产业链正在迅速形成。该项目形成并促进了该省乌贼修复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媒体以《乌贼归来》、《绝迹23年曼氏无针乌贼”重现江湖”》等为题进行了广泛宣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乌贼资源修复产业基地正在形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