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江西师范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490
成果描述:
该项目成果属于分析化学领域中纳米电化学方向,是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纳米电化学结合了电化学的优点(如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尺寸小、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和纳米材料的特性(如优异的催化性能、巨大的比表面积、超强的吸附能力、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电子传递能力等),设计、制备新颖纳米材料,充分开发、利用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以构筑高性能、低成本的电化学传感器是电分析化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且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项目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纳米电化学研究的队伍之一。该项目以自组装和电化学技术为主线,结合谱学、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不同纳米材料(包括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纳米粒子)通过DNA、胶原蛋白、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模板在电极表面的组装规律;系统研究模板的组成、结构等因素对纳米材料的组装影响及与传感器性能之间的关系,探寻其规律和机理;发展一系列能对重要目标分子如过氧化氢、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快速灵敏检测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多种模板负载纳米材料构筑电化学传感器,充分利用了模板比表面积高和纳米材料催化活性高的优势,为发展新型传感器件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开发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检测平台,直接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电学以及良好的催化性能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地检测,为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疾病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控制和检疫等研究提供新手段。 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资助。项目成果不仅为新型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和理论依据,对于丰富电化学、材料化学等学科内容,促进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该项目研究于2008-2013年间共计发表”电化学传感”相关SCI论文40篇。被SCI文章正面引用704次,6篇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总和约为26,共计被引365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次数为148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