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089

成果描述:

围绕中药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战略,项目突破了传统中药质量控制理念,由事后检测前移到生产过程控制,由化学指标检测提升为功效成分控制。针对中药成分复杂、药味多、工艺独特和生产流程长等特点,创建了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解决了中药质量变异性大、控制指标与临床疗效关系不明的问题,支撑起中药质量保证体系。 历时14年的系统研究,将可靠性理论引入中药生产过程控制,最早实现了中国光机电一体化的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中试示范平台,创造性提出了中药生产过程实时检测多变量误差处理的方法原理,创建了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传递模型,形成了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以理论为指导,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率先提出基于功效成分的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建立了中药生产过程实时检测数据与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中药生产过程控制的系统建模技术,在国内外突破了多项全局化建模方法与全程控制技术,授权专利20项,制订76个品种的行业标准。在Scientific Reports、Bioresour. Technol、Anal Chim Acta等期刊发表251篇论文,其中SCI 77篇、EI 10篇,ESI 1篇,他引1600余次。 理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学研用结合。提升了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安宫牛黄丸、国公酒等产品品质,推动了康仁堂配方颗粒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中药水针剂、片剂、酒剂、丸剂和配方颗粒的示范性生产过程控制。项目已获科技奖4项。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达59.32亿人民币,新增税收10.1亿人民币,创收外汇234.1万美元,产生巨大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出打造中药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首都中药人才培养高地。培育了中药分析学和中医药信息学2个局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中心;培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名,万人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北京科技新星4名,北京青年英才1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1名,中华中医药学会十大论文奖1名,校杰青1名,校优博论文5篇;培养了博士及博士后10名,硕士43名。 项目开启了中国中药生产在线检测与过程控制研究的先河,引领了中国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学术发展,推动中国中药行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升级换代。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