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094

成果描述: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属于医药卫生领域:中医妇科学。简要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EMs)以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盆腔粘连和不孕等为特点,其虽是一种良性疾病,具有恶性的增殖性、种植性、复发性和转移性,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主要技术内容:项目结合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以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为切入点,围绕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在广西科技厅青年基金资助下,建立了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技术体系,并在全区内推广运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在理论研究上通过系统整理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的临床经验,提出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丰富了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在临床上建立了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技术体系,以蠲痛饮或联合腹腔镜治疗EMs,发现能降低CA 125的水平、促进EMAb转阴,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地改善EMs临床症状、抗粘连、促进生育,治疗总有效率93.33%,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实验研究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法等从不同层面系统探讨蠲痛饮治疗EMs的机制,发现蠲痛饮通过降低EMS大鼠血清TNF-α、IL-1β、MMP-2、ICAM-1和VEGF水平,降低在位及异位内膜中ICAM-1、VEGF和αvβ3的表达,抑制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为中医药防治EMs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等主要特征,提出“湿瘀致病”病机学说,创立“调和肝脾、化瘀利湿”治法,建立了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技术体系,以蠲痛饮或联合腹腔镜通过降低异位内膜侵袭、转移、血管形成等机制,提高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推广应用与效益情况:该项目共发表论文24篇,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以及地市县三级单位的妇科医疗技术骨干20余名,其中1篇硕士毕业论文获得广西中医药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其形成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在多个省区十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形成了区-市-县三级单位联合推广应用的模式,显著提高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可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相信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推广应用,将会惠及更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