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110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安康市为中国魔芋优势种植区,地处安康市魔芋主产区的紫阳县魔芋硒含量高,为国内少有的富硒魔芋种植区。该项目针对富硒魔芋生产上存在的种芋缺乏、生产规模小、病害发生重、单产水平低、总量严重不足及产品开发慢,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突出问题,积极申报课题,该项目列入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富硒魔芋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2009ZKC06-02);“万亩魔芋种源关键技术示范”(2011ZKC09-72)。通过开展魔芋种芋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富硒魔芋生产水平,加快产品开发步伐,满足市场需要。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应用领域:应用农业魔芋丰产栽培和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对做大做强魔芋基地和产品加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技术原理:研究魔芋对硒的聚集程度,确定魔芋为聚硒植物,在富硒区种植富硒魔芋。利用农业措施,提高生产水平。研究富硒商品魔芋大田关键种植技术、魔芋种芋和富硒商品魔芋的林下种植技术及化学除草技术。将研究结果及时进行生产示范,对其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系统的魔芋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发魔芋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出富硒魔芋机械烘烤的脱硫技术研究;开发出富硒魔芋精粉、微粉和膳食纤维。将研发出的产品及时进行中试和生产,完善加工工艺。性能指标:紫阳县耕作层土壤含硒量平均值0.9612mg/kg,为全市最高,全县中硒以上占79.48%。选择紫阳富硒带种植魔芋,所产魔芋粉平均硒含量为0.33mg/kg,属于富硒魔芋粉。紫阳耕作层土壤的供硒能力可满足数千年的魔芋生长所需。富硒魔芋大田种植的适宜种植区域为海拔800-1300米;推行魔芋玉米间作套种、垄作和覆盖栽培;魔芋种植3年后进行轮作;增加种植密度,250g商品芋生产亩播种密度2400窝较为适宜;魔芋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软腐病和白绢病,综合防治技术为:播种前进行药剂浸种,推行套药袋栽培,每个药袋装入1个球茎;大田防治药剂选用铜制剂或药剂混合后使用。制定富硒魔芋大田种植技术规范,亩产量1500公斤,亩增产25%以上。魔芋林下种植的林种为核桃、板栗、刺槐、厚柏、混交林等,土层至少为30厘米厚,pH6.0-7.0,排水良好;林与林间距2至3米以上,荫蔽度50%左右;海拔700米以下地区在“霜降”前后随整地随播种,易出现冻害的地区实行春播,种植密度以种芋大小确定,行距为种芋直径的5-6倍,株距为4-5倍。选用草甘膦进行化学除草,时间选择魔芋出苗前半个月。制定魔芋林下种植技术规范,从第一年到第三年,亩产量600-1000公斤。在魔芋休眠期选择晴天收挖,就地边采收边加工,防治受伤易褐变。采用振动流化床干燥设备机械烘烤,改造熏硫控制系统,量化熏硫控制,使魔芋干片的二氧化硫含量在标准以内。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项目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其创造性与先进性是:在国内率先研究魔芋的聚硒程度。在摸清紫阳属于国内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的基础上,经对全县魔芋主产区的产品测定,魔芋粉硒含量为0.33mg/kg,对土壤硒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为34.33%,在国内首次提出魔芋为聚硒能力较强的植物。研究出富硒商品魔芋的关键种植技术。制定出富硒魔芋种植技术规范。发表和交流论文19篇、获优秀论文7篇。研究出富硒魔芋林下种植技术。研究出富硒商品魔芋和种芋的林下种植技术及化学除草技术,获国家专利。制定魔芋林下种植技术规范。研究出富硒魔芋机烘片的脱硫技术,开发出富硒低硫魔芋片和富硒魔芋膳食纤维。探索出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针对魔芋加工原料严重不足难题,企业建种植基地,在国内率先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魔芋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的成熟程度。该项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已形成了成熟的富硒魔芋大田种植技术规范和魔芋林下种植技术规范。安康市技术监督局已对两个规范进行了初审,上报省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适用范围。该项技术适宜于安康市海拔700米以上的大田和500米以上的林下种植,也适用于陕南山区、秦巴山区和全国魔芋产区推广应用。安全性。该项技术成熟,采用高效低度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无农药残留,耕地无污染,可生产出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该项目2011~2013年共示范推广7.88万亩,增产魔芋2563.11万公斤,新增纯收益14142.13万元。企业开展的魔芋机烘片初加工和魔芋精粉、魔芋胶精加工共实现利润2738.46万元。魔芋产业化总收益16880.59万元。存在问题。企业投资总量有限,大面积发展生产困难,需要政府在基地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