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品沙门氏菌污染的监控与溯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070

成果描述:

为提高海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以及质量检测新技术研究,这些公共技术攻坚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与人民的食品安全的长远性基础工作,为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水产品中的沙门氏菌主要是源于病患者的粪便、养殖厂环境、加工厂环境及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存在着检测周期长,工作量大,所需试剂繁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高,不能满足大批次样品的检测。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一套适合海产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将该技术应用到进出口海产品沙门氏菌检测之中,与传统方法相比检测时间将缩短至1d,检测限量可达1μL 1.0×101拷贝数量级。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自舟山水产品加工厂800份水产品及相关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国标法GB4789.4-2010进行验证。共检出47株沙门氏菌,水产品及其加工环境中均存在沙门氏菌的污染,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5.875%,而且检出的沙门氏菌集中在原料和加工环境这两个环节,在半成品和成品中也存在,但是检出率相对较低。该方法可以为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及疫病暴发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加快水产品的检验检疫通关速度,更好地为外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对于沙门氏菌不同分离株的正确分型是进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的关键,而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如血清学分型、营养分型等分辨率不高,分型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分型技术发展较快,其中MLST是由多位点酶电泳(MLEE)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衍生出来的一种技术,它比后者分辨率高,可以轻松实现对不同地区分离株的基因水平的分型,确定不同地区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特点,使得流行病学研究从表型特征的鉴别深入到基因特征的鉴定。MLST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国际间菌株比较的常用工具,用来建立更为准确的分型方法。项目实施期间,建立了基于其7个管家基因aroC,dnaN,hemD,hisD,purE,sucA和thr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并使用MEGA4.1软件对47株分离株进行分析,初步探明各ST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的GN-13药敏卡进行检测,构建了水产品及相关环境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数据库,47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47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存在7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到100%。无公害防腐剂中对沙门氏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ε-聚赖氨酸,其MIC是50μg/mL。抑菌效果较好的是曲酸,其MIC为6400μg/mL以下。而乳酸钠、Nisin的抑菌效果不明显。温度对沙门氏菌生长繁殖的控制有显著作用,且经过抑菌剂的处理,产生了一定的即时效应。项目首次系统且全面地进行海产品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追踪,并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基于MLST技术的追溯体系以及其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拟建立一套针对海产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监控技术。这对于改善海产品的卫生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海产品的出口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项目实施期间,使五家出口企业年增产值约14800万元,年增利润1510万元,年增创汇约2140万美元,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企业技术骨干12名,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6件(其中授权专利3件)。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