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67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宏观生命科学中的昆虫学与演化生态学领域。昆虫与植物的已知物种数占整个生物的三分之二以上。昆虫对植物的传粉和拟态是研究昆虫-植物协同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但有关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自1993年开始,该项目以中国特有的现生和化石昆虫为主要研究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中生代晚期昆虫的演化及时空分布,涉及昆虫18个目,建立新科17个、新属296个、新种398个,初步证实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是昆虫一个重要起源和演化中心。在昆虫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生物学和地学相互交叉,动物学和植物学相互交叉,着重研究了昆虫传粉、拟态与发声的起源及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1.1998年在中国辽宁西部发现了距今约1.2亿年早白垩世的传粉昆虫,在功能形态分析和与现生类群生物习性对比的基础上,从传粉昆虫与虫媒植物协同演化的角度,巧妙推断出被子植物在中国中生代晚期的热河生物群中已经存在,将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白垩纪早期。这是时代最早的关于传粉昆虫和被子植物之间协同演化的例子。该项成果于1998年以独著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的Science杂志上,为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这一植物学的重大难题做出了贡献。7个月后该推断即被发现于同一地层的直接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所进一步证实!2.昆虫对植物的拟态是昆虫自我保护和躲避敌害的重要策略和生物习性。2010年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叶状拟态昆虫,将昆虫叶状拟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亿年,表明在中侏罗世昆虫与裸子植物之间已经出现了特异性的拟态和协同进化关系;2012年再次发现1.65亿年前的“银杏侏罗蝎蛉”(Juracimbrophlebia ginkgofolia)昆虫与银杏间存在着拟态关系和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而这种协同演化关系在地质历史上共同走过了1亿年。“银杏侏罗蚊蝎蛉”还入选了2012年世界十大新发现物种。3.在研究拟态昆虫的行为生态过程中,利用中侏罗世螽斯标本上保留的发音器官(音锉)创造性地复原了来自1.6亿年前的拟态昆虫“悦耳古阿波鸣螽”(Archaboilus musicus)的鸣叫声。这是最早的远古动物鸣声的重建,也是国际上首例具有音频数据的古代动物声音的重建,拓展了早期昆虫发声起源的研究领域。该成果于2012年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PNAS上,同期该刊还配发了一篇题为“侏罗纪的歌唱家”的评论文章。项目主要完成人出版有关专著3部(含英文专著1部)。8篇代表论著IF合计62. 724,在SCI刊物上被他引216次, 20篇代表论著IF合计84.132,在SCI刊物上被他引24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