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429
成果描述:
所属学科:海洋生物学基础学科。 动物的体液免疫和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是生命科学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对虾是海洋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代表类群,同时又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和经济价值。世界虾类年产量可达500万吨以上,产值超过230亿美元,中国虾类产量和产值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对虾产业面临的病害频发、环境恶化等问题,给对虾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国家的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等的资助下,该团队围绕对虾体液免疫和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以期丰富对虾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并为对虾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发现点: 1.率先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了对虾对细菌或病毒感染应答的重要基因或蛋白,为系统了解对虾对病原感染应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对虾免疫学基础知识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率先开展了对虾的EST测序,创制了国际上首张中密度的cDNA芯片,并利用芯片技术筛选出一批对虾对病原(弧菌和WSSV)感染应答的重要功能基因;率先建立了对虾的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筛选出一批对细菌或病毒感染应答的重要蛋白;利用新一代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系统研究了对虾应对WSSV急性感染的应答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对虾体液免疫和免疫稳态的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2.在对虾中系统分析了对病原感染应答的重要模式识别分子(如Toll受体、Tetraspanin等)、信号转导分子(如MyD88、Relish、Dorsal、Cactus、STAT等)、免疫效应分子(如ALF、panaeidin、crustin等)以及对虾抗氧化物酶(SOD、catalase、peroxiredoxin)、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calreticlum等)的基因特征和表达模式,分析了不同基因在对虾免疫中的功能,丰富了对虾先天免疫的基础知识。 3.系统总结了对虾体液免疫研究的新进展,初步勾勒出对虾体液免疫较完整的框架体系。对虾的体液免疫信号通路主要包括Toll通路、IMD通路和JAK/STAT通路,不同通路在对虾对病原感染的免疫应答中执行不同的功能,且不同通路之间又存在交互作用。首次提出了免疫稳态在对虾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受动物学优秀期刊Developmental&ComparativeImmunology(SCI期刊I区)及水产学顶级期刊Fish&ShellfishImmunology(SCI期刊I区)的邀请撰写了对虾免疫学研究的2篇评述性文章。2004年至今已发表与对虾免疫相关的SCI收录论文共77篇,SCI总被引用2027次(他引1791次),平均每篇被引用26.320次,h-index达到30。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理论提供了新认知,也促进了对虾免疫防治的应用开发,在该基础上该团队申请了有关专利,培育了具有明显抗逆性状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一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