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150
成果描述:
主要技术内容:南亚热带地区炎热多雨,茶园土壤酸化和养分流失严重,多数病虫害无越冬期,活跃时间长。该项目针对上述土壤有机培肥和病虫害生态防控等问题,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南亚热带地区的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4个。幼龄茶园间作磷高效大豆技术:筛选出耐低磷大豆品种,克服了茶树间作大豆需要补充磷肥的缺点,促进了幼龄茶园间作大豆模式在南亚热带茶区的普遍应用。蚯蚓-有机物培肥技术:建立了基于蚯蚓、有机物互作机制的土壤可持续培肥技术,避免了因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退化与污染问题。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防控技术:从景观多样性着手,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茶园栽培模式,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控制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和危害。知识产权情况: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2篇,《生态学报》1篇,《应用生态学报》2篇,《中国农业科学》2篇;出版著作2部。技术经济指标:茶-磷高效大豆间作技术:磷高效大豆品种华春2号、华夏3号与茶树间作表明,该技术显著缓解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8.33%-10.00%、17mg/kg;假眼小绿叶蝉的数量和其危害的茶树叶片数显著降低,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最终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蚯蚓-有机物培肥技术:碳氮比在21.8-24.9之间的牛粪和稻秆组合适宜蚯蚓(E. foetida)生长,碳氮比为28.9的组合适宜繁殖。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该技术有效促进土壤阳离子吸附能力的增强,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增加70%;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生物学性质改善;土壤生物团聚体增加;且明显提高夏茶的醇类、醛类、酯类香气物质含量。茶园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1)研究了保护增殖天敌的生态应用技术,明确广东茶区主要天敌和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现了生境多样性是影响天敌对害虫生态防控的重要因子。2)阐明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蜘蛛群落变化和叶蝉种群应答机制,提供了蜘蛛等天敌可受生境管理调控的证据;并首次发现茶园天敌蜘蛛新纪录17个,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蜘蛛新种—巨蟹蛛。3)建立了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防控技术体系,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增加了23.3%—29.8%,小绿叶蝉的发生数量减少了10.8%—53.9%,保护了蜘蛛等天敌。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2006-2014年,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成果先后在南亚热带主要茶区推广应用,应用总面积达到21.24万亩,仅8家核心示范企业的新增销售额达到12511.2万元,新增利润4542.44万元。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实现对茶园主要虫害的有效控制,综合经济效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年均增长15%-30%.在应用单位中,5家企业连续5-7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总认证面积占该省有机茶认证面积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