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广东林业碳汇计量研究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149

成果描述:

该研究项目属于林学领域。广东作为全国低碳示范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林业碳汇项目在全省限排企业碳排放权中可以抵减10%的年度配额,在全国最高。因此估算省级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显得迫在眉睫。因广东本地树种的含碳参数和生物量模型欠缺,具体到林业碳汇项目的碳汇量无从估计,而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植物的碳含率,构建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模型,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清查)技术,弥补了林业碳汇项目碳汇量无从估算这一空白,使林业碳汇项目的抵减作用得以实现。主要技术内容及技术指标:碳含率测定技术是共测定了10种乔木树种、3种下木、4种灌木、5种草本的碳含率,并对乔木树种分不同器官分别取样测定碳含率,揭示了平均碳含率乔木类〉下木类〉灌木类〉草本类、树叶<树枝<树皮<树干<树根的规律,这些核心技术参数使植物生物量向碳储量的转换更为精确;生物量模型技术是在碳含率测定基础上,分别针对主林层、下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构建了19个主要植物种类的生物量模型,涵盖了广东省主要森林植被群落物种,使生物量的估测更为精细和全面;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是在广东省按照6×8公里网格进行随机布设永久固定样地3685个,面积为1亩,每5年对固定样地进行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共68个因子的连续清查,以此掌握全省林业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变化。利用以上三个技术的集成和综合,推算出广东省2002、2007、2012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27、2.53、2.95亿吨,森林植被碳汇的主体是乔木林。首次发现硬阔类树种碳密度最高,成为广东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的重点推荐树种;该项目首次系统、全面地采用碳含率测定技术、生物量模型技术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来估测省域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探索了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规律和碳汇潜力;项目在农林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0篇,被他引合计120次;出版专(译)著《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广东试点研究》《广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研究与实践》二部。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该项目测算了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潜力,为林业碳汇在全省增汇减排的份额确定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碳含率和生物量模型参数应用到全国首例核证自愿减排林业碳汇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中去,在全国填补了林业碳汇项目在省域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抵减增汇空白,促进了林业碳计量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自2003年起,项目组依托各地林业局开展乡土阔叶碳汇造林,在粤西、粤北等地区大规模展开碳汇造林活动。据统计,在清远市、韶关市等地进行碳汇造林面积达84.3万亩,累计年增税收15273.3万元。项目成果经济效益显著;此外,高碳密度乡土阔叶树种造林对绿化荒山、提高山地产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生态价值。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