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枢作用机制fMRI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061

成果描述:

该课题研究内容系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针灸治疗疑难病症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字化影像技术三级实验室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的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的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而全面研究工作的总结,项目历时5年,正式发表论文38篇(SCI论文6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中文学术论文26篇),已接收论文8篇(SCI论文1篇,中文学术论文7篇)。 研究内容及意义: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面口合谷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疗效总结和经验的结晶,是对针灸临床诊疗规律认识的充分总结和升华,中医针灸经络学说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小组利用多模态fMRI技术,通过周围性面瘫(Bell’s Palsy)患者纵向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横向比较,分析面瘫病人治愈过程中大脑的皮层功能重组及其与针刺作用的关联,探索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内在中枢作用机制,在针灸疗效的基础上探索空间相距遥远的手部(合谷穴区)和面部两部位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机制,验证了“面口合谷收”,证实了中医针刺治疗面瘫的科学性,突破“体表-体表”经络学说的机理,创新针刺临床作用机制理论,对针灸远端穴位取效的生物学机制突破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发现点:大样本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能够明显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率并缩短康复时间。fMRI研究显示面口部与合谷穴区存在内在功能联系,针刺促进了感觉运动脑区的皮层功能重组,并且在面瘫早期、后期以及治愈后,大脑对针刺反应与机体本身的代偿反应一致,说明合谷穴的针刺治疗强化了大脑本身的代偿性改变,调节患者自身机体内稳态环境,促进了面瘫病人的康复。临床研究结果与fMRI研究结果互相支持。 针刺穴位、时间特异性:针刺后不同时间大脑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针刺早期反应最强,后期逐渐减弱,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证实了针刺累积效应的存在,揭示了临床针刺治疗的神经生理基础。尽管不同穴位针刺刺激均表现为以大脑体感区为主的激活,但是大脑对针刺的反应存在显著穴位特异性,这种差异提示了不同穴位的临床主治功能不同,从中枢神经层面表明了部位相邻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该研究为针灸经络学说的“体表-体表联系”提供了明确的中枢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基础,为针灸临床的循经取穴原则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科学价值:利用多模态fMRI技术,以“病理状况下面口部与合谷穴去联系的脑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研究”为目标开展的周围性面瘫临床基础研究验证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性,为针灸经络的体表-体表联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下一步的针灸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