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柳城县成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729

成果描述:

项目来源与背景:项目来源:该项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桂财建函[2014]139号文件下达的2014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项目“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背景: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桉树木材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物,这些剩余物以就地抛弃、焚烧或填埋等方式处理,既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地普遍出现栽培原料短缺、价格飞速上涨的局面,已成为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开展利用桉树加工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通过对适栽培品种的筛选和配方的优化等研究,进而对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的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开拓了桉树加工剩余物处理的全新技术领域,延长桉树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实现了桉树加工剩余物变废为宝的同时也解决了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栽培原料短缺、价格上涨的问题,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技术原理:项目开展桉树加工剩余物在食用菌产业上的应用研究,利用生物发酵等技术手段对桉树加工剩余物进行预处理,同时对适栽品种和栽培配方进行筛选和优化,使之转化为理想的食用菌栽培材料。通过对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的研究,引导广西相关食用菌生产企业建立核心中试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桉树加工剩余物的资源化转化利用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减少桉树资源的浪费,降低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风险,实现了桉树产业的资源化再循环,同时还为广西食用菌产业提供本地廉价的新型栽培原料资源,对促进桉树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共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性能指标: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筛选出适合桉木屑和桉树皮作为栽培原料的食用菌品种:平菇、秀珍菇、榆黄蘑、毛木耳、灵芝等;并以桉树加工剩余物为主料优化了2个秀珍菇高效栽培配方。总结1套桉树加工剩余物高效栽培食用菌的产业化工艺流程,建立配套栽培技术规程1套。建成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1个,基地占地面积113亩,接种室7间,总面积560平方米;出菇塑料大棚58个总面积13,920平方米;大田露天出菇总面积19,800平方米;建成中试生产线1条:引进日生产能力达2万袋的高压灭菌仓1个,常压式灭菌太空包3个。整条生产线综合具备年生产食用菌菌包(棒)1,200万袋以上。利用桉树加工剩余物作为栽培原料进行黑木耳、香菇等栽培技术示范,经专家现田间现场查定,示范规模累计539万袋。组织各种形式的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培训十余期,累计培训指导种植户511人次;发表相关论文1篇。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筛选适合桉树加工剩余物原料特点的食用菌适栽培品种。通过对桉树加工剩余物的无害化发酵处理和科学配方的优化筛选,建立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引导食用菌生产企业进行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的生产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成熟程度:该项目技术已在多地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并取得了成功,技术较成熟。适用范围:项目的研究的结果表明,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可用于栽培平菇、秀珍菇、毛木耳、香菇、灵芝、猴头菇等食用菌品种,这些品种都是在广西全区应用推广的。而广西桉树作为全国最大栽培培面积的地区,每年可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丰富而低廉的栽培原料。因此,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新技术适宜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安全性:采用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虽然可显著降低原料成本,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其产量相对较低,当其它高产原料如桑枝和棉籽壳等格低时则失去成本优势,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应用情况:项目实施期间在广西柳城县成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市良庆区南宁市桂豫食用菌种植场、广西柳城县永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广西柳城县永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四个示范点,进行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累计1244万袋。其中毛木耳110万袋、黑木耳450万袋、香菇338万袋、秀珍菇346万袋。存在问题: 桉树皮过于蓬松,粉碎不甚理想,菇农接受过程缓慢,只有在甘蔗渣原料短缺的情况下南宁市周边菇农才选择使用桉树皮栽培食用菌。桉树本身含有的芳香油、桉叶醇、柠檬醛等,具有杀菌及医药等方面的用途,桉树加工剩余物在被食用菌吸收利用后,这些物质是否会转移到食用菌产品中去,并对人体是否有什么利害关系,这些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条件下,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推广力度、范围都有相对薄弱。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