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长兴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浙江农林大学;长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长兴康林苗木专业合作社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070
成果描述:
由于该县苗木种苗质量不好,日常管理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水平不高,特别是无患子苗圃地普遍发生了植株树干、树枝出现树皮开裂流液、结瘤起疤等症状,而且苗农在防治时方法不得当,防治效果差且增加经营成本,每年因此造成的无患子死亡、品质不佳而滞销,给该县苗木种植户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在中国对无患子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只见于王志龙等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测定及DNA基因比对技术,证明引起无患子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F.solani(有性型为红球丛赤壳Nectria haematococca)。(2014,植物病理学报,44(2):208-212) 《无患子溃疡病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计划编号:2014NY011),是县科技局下达的2014年第一批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该项目以控制无患子溃疡病蔓延趋势,改善无患子苗木的品质外观,提高苗木的单株经济价值,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为目标,选取感病苗圃地建立试验基地,开展无患子溃疡病防治技术集成的应用、示范与推广工作,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延趋势和发病程度,提高无患子苗木的商品性,提高苗木的种植效益。项目实施期间,在实际调查分析无患子溃疡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选择试验基地51亩,以现有的防治技术为基础,在试验基地应用多菌灵、百菌清、77%氢氧化铜、10%苯醚甲环唑加72%农用硫酸链霉素等4种药剂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时间、不同施药方式等,并结合合理密植、控制施肥、开沟排水等营林管理措施来防治无患子溃疡病,通过观察、对比试验,发现苯醚甲环唑加农用硫酸链霉素的防治效果最佳,另外在刮除腐烂病斑的基础上施药的防治效果更好,刮除病死层更利于药液的渗透吸收。充分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的对比带动其它区域的防治,宣传和推广无患子溃疡病的防治技术,推广防治面积2045亩,有效控制了无患子溃疡病的蔓延趋势,提高了苗木的外观品质和种植效益。以40株/亩胸径10厘米左右的无患子苗木为例,单株经济价值对比提高了75元/株,平均亩产值增加了3000元,对比提高14.3%。推广面积2045亩,实现年均增产值614万元,年均增长利润567万元,增效增收明显。项目实施以来,以现有的防治技术为基础,通过建立试验基地,开展了无患子溃疡病防治综合技术的应用、筛选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项目实施期间,通过试验基地防治效果带动了其它苗木经营户,提高了广大苗农对无患子溃疡病防治综合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调动了苗农防治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苗木产业的效益提升,有力的促进了苗农增收。由于苗农文化素质、经营水平、资金实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防治技术推广中还存在个别生产管理环节技术应用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效果。例如,苗圃地苗木的种植密度较大,部分苗农种植密度与技术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像多菌灵、百菌清这类常规杀菌剂,虽然价格相对便宜,由于长期使用病菌产生了抗药性,防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而苯醚甲环唑、农用硫酸链霉素等一类新药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也需要交替使用。另外,《无患子溃疡病防治综合技术》是结合长兴县实际情况提出的,由于本地的气候、温度变化与农民的种植习惯,并不一定适用其它地区无患子溃疡病的防治,在附近区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更大范围更广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