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069

成果描述: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骨科医生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方法是经典的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稳定作用,能使伤椎压缩高度和矢状面成角获得良好恢复。但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骨折后突畸形矫正、骨折椎体稳定控制以及对椎管内占位骨块的复位不够理想,部分患者还需二期前路手术,文献表明,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长期有可能出现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近年来,采用伤椎置钉克服了传统后路置钉出现的弊端,具有稳定性增加、改善螺钉应力分布、利于椎管内骨块复位等优点,与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相比临床效果满意,但其生物力学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伤椎单侧与双侧固定比较方面,该研究建立胸腰椎骨折模型,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伤椎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单侧伤椎固定与双侧伤椎固定是否存在差异。该课题研究内容:生物力学研究:取15具新鲜猪骨胸腰段(T11~L3)椎体标本,随机分为跨节段双椎间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4钉固定组)、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组(5钉固定组)、经伤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6钉固定组),每组5具,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对3组标本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测试3组标本在正常、骨折、固定、疲劳状态下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范围(ROM)以及生物力学刚度。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病例60例,随机分为4钉固定组、5钉固定组、6钉固定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技术关键:猪骨胸腰段(T11~L3)椎体标本的制作和造模,生物力学试验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实验误差,临床方面,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全面,术前、术后影像学处理和数据的测量。主要创新点:1.与传统伤椎置钉生物力学测试不同,该实验将标本进行分组,而不是像传统生物力学试验那样将同一标本在正常状态、骨折状态、固定状态、疲劳状态下进行位移和刚度测定,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实验误差;2.其次,该研究针对5钉固定与6钉固定之间的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项目完成情况:相关文章已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伤椎置钉技术较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脊柱稳定,临床上更倾向使用单侧伤椎固定技术。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经后路伤椎置钉技术能克服了传统后路置钉出现的弊端,增加脊柱稳定性、改善螺钉应力分布、减少术后复位丢失率、内固定断裂发生率。伤椎置钉技术可行,优势明显,由于伤椎置钉技术与正常椎体置钉技术无差异,只需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多在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即可,而且技术难度不大,可行性优势明显,临床推广前景广阔。通过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例数、相关文献检索、理论学习、整理相关数据证实项目研究意义,并发表相关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同时借助专题讲座、病例研讨会、骨科沙龙、学术会议与交流等平台加以推广,推进基层医院对胸腰椎骨折进行伤椎置钉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并提供技术指导,必要时予以提供该单位进修学习。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