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头蚴病的病原学、早期血清学诊断及治疗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郑州大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2349

成果描述:

裂头蚴病是由迭宫属绦虫幼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蛙肉、蛇肉,饮生水或局部敷贴生蛙、蛇肉等而感染。2006年之前河南省无当地感染的裂头蚴病人,近年来在河南省漯河、开封等地出现了一批表现为“高热、腹痛、皮下包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人,经流行病学、临床学、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确诊为裂头蚴病人。裂头蚴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或漏诊,目前国内外用于本病血清学诊断的抗原主要为虫体粗抗原,特异性较差。该项目进行了裂头蚴病的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抗原的筛选与鉴定、早期诊断方法建立、药物治疗及诊断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1.裂头蚴病为河南省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过对裂头蚴实验感染家猫后获得虫卵与成虫的形态学、以及应用不同分子标记对裂头蚴进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其病原体为欧猬(曼氏)迭宫绦虫;首次发现吞服活蝌蚪是河南省裂头蚴病人的主要感染方式,研究论文发表在Emerg Infect Dis及J Helminthol。2.首次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裂头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裂头蚴的遗传多态性水平较高、遗传差异性较大,提示中国不同地区的裂头蚴在侵袭力与致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 One、Inf Genetic Evol及Acta Trop。3.首次应用裂头蚴排泄分泌(ES)抗原及其特异性组分36kDa抗原分别建立了诊断裂头蚴病的ELISA及Western blot方法,可用于裂头蚴病早期与轻度感染的血清学诊断;首次应用免疫蛋白组学从裂头蚴ES抗原中筛选到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期特异性诊断分子36 kDa半胱氨酸蛋白酶(SeCP);克隆表达后建立了rSeCP-ELISA,检测裂头蚴病人血清抗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100%)和特异性(96.72%),明显高于粗抗原的72.1%和ES抗原的87.57%,可用于裂头蚴病暴发时的快速筛查与早期诊断,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 Negl Trop Dis及Parasitol Res等。4.吡喹酮对早期裂头蚴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晚期裂头蚴病无明显疗效,表明裂头蚴病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此外,阿苯达唑对裂头蚴病无明显治疗效果。5.制定的国家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裂头蚴病的诊断》WS 438-2013,由国家卫计委2013年发布,已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裂头蚴病人明确诊断后得到了及时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目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1个,发表SCI论文中科院JCR三区以上11篇(一区2篇,二区1篇,3区8篇),四区8篇,中文核心期刊9篇;2014年获第九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获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获郑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