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916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中国鲎是一种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在生物制药、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旅游开发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利用前景巨大。中国鲎分布区域狭窄,广西沿海是中国境内中国鲎仅存的最后一块最大的栖息地。该项目针对珍稀水生生物中国鲎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开展中国鲎人工育苗、人工放流、跟踪调查研究试验,通过效果评价,建立中国鲎人工增殖措施,这对保护中国鲎生物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解决中国鲎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这一对矛盾,是摆在课题组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课题组既要尽一切努力去开发很有潜力的中国鲎资源,同时又要尽一切努力使中国鲎资源不致减少,除了保护环境,改变吃鲎的陋习外,人工增殖已成为重建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重要手段。每年开展大规模人工育苗及人工放流,是最理想、最有战略意义的保护中国鲎资源的措施。对保护中国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鲎人工放流、跟踪调查与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广西自治区科技厅下达,课题承担单位为广西水产畜牧学校,课题负责人为龚竹林,协作单位为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完善了种鲎选择、种鲎育肥及自然产卵、高密度孵化及稚鲎培育技术,提高了受精率和孵化率,使育苗受精率达90.5%。孵化率达90.12%;解决了中国鲎大规模苗种培育技术,累计培育3龄鲎苗34.84万只;筛选并确定荧光标记可以作为放流稚鲎的身体标记物,并确定最佳注射部位为稚鲎背部中线;建立了稚鲎放流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共放流3龄鲎苗15万只,其中标记鲎苗1500只;编制中国鲎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1套,培养研究生1名,发表文章1篇。申报专利2项。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成果先进性:该研究在广西尚属首创,课题完成后,将填补该区中国鲎工厂化育苗技术及人工放流技术的空白,提高该区海洋水生生物放流水平,有效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成熟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中国鲎工厂化育苗技术,通过人工放流,保持中国鲎资源数量的稳定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中国鲎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创新点:通过对中国鲎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填补了中国鲎大规格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空白,为中国鲎的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中国鲎人工标记的试验研究,在国内首次筛选出了稚鲎最佳荧光标记物,并确定了稚鲎背部中线为最佳标记部位。通过对中国鲎人工放流的监测,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中国鲎放流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中国鲎的增殖放流、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大规格鲎苗的中培技术和放流技术的成功将可在中国南海海域乃至鲎资源濒临灭绝的海域进行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该课题成果应用,可按需培育大规格鲎苗放流增值,补充增加鲎资源,有利于对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鲎的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预期经济效益显著。通过人工放流,保持中国鲎资源数量的稳定性,对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中国鲎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首次建立了中国鲎放流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中国鲎的增殖放流、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中国鲎从产卵至3龄鲎的培育时间跨度长(1年多),大大增加了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为培育的时间长,成本支出增加,因而导致了课题经费的不足。加大中国鲎的保护宣传力度,改变吃鲎的陋习,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渔业主管部门及媒体的积极配合。前期存在场地不适、种鲎资源不足、受精卵获取困难以及孵化率低等困难。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