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根管及牙周治疗中的显微超声结合载药关键技术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269

成果描述:

牙髓和牙周疾病是最常见的牙科疾病,患病率高达90%以上,在中国有十几亿患者。临床上迫切希望建立一种高效、微创的技术,既能解决传统根管和牙周治疗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能更好的保留天然牙。该项目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疑难根管及牙周治疗中的显微超声结合载药关键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技术对疑难根管治疗的盲目性和不可直视性,同时结合了载药技术对牙周及根尖手术后骨缺损的处理,大大提高了愈合速度和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减少了拔牙。主要技术创新包括:对于传统根管治疗失败最常见的遗漏,钙化根管和器械折断问题,课题组采用显微超声技术提高了牙科疑难根管MB2(上颌磨牙近颊第二根管)的发现率和钙化根管的再通率,避免了遗漏和钙化根管导致治疗失败的问题;应用显微超声技术在根管内堵塞物取出方面,既能对不同牙位和不同类型折断器械采用各自相关适宜技术取出,又能安全的取出弯曲根方的折断器械。对于传统根尖手术失败率高的问题,课题组首次采用锥形束CT对单根双根管牙管间峡区预备前后的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统计。采用显微超声根尖手术对比传统技术大大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并首次使用根尖段非手术MTA(无机三氧化物聚合物)直接充填法,在保证高成功率的同时避免了毗邻神经和窦腔的损伤,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风险区无法手术治疗的问题。对于传统牙周缓释药物释放时间短,载药单一的问题,课题组研究采用基于接枝共聚物的纳米药物载体负载对症药物用于根尖手术后的骨缺损区域,提高其愈合速度及减少术后反应。对于复杂的牙周病例,首次研究采用RGD进一步修饰载盐酸米诺环素纳米粒(RNP-MIN),通过RGD靶向牙周袋内的炎症上皮细胞上的整合素,进一步提高纳米药物在牙周袋内的滞留时间。并成功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具有氨基端基的PEG与氧化石墨烯(GO)相连接,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GO-PEG纳米药物载体,通过物理吸附与共价键连接两种方法负载药物构筑了可以负载不同药物的纳米药物传输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该项目主编出版专著3本,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9篇(合计IF34.839,其中4篇IF>5分),被引用88次。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经上海市科技成果情报所查新,结论为“该项目运用显微超声技术解决了传统根管治疗不能解决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大陆最先报道”。采用该技术已治疗了临床疑难根管病例3000余例,将MB2的发现率由31.6%上升到81.6%,钙化根管的治疗成功率由56%上升到82.7%,折断器械的取出率由25%上升到81.1%,再治疗成功率由63%上升到86.6%,根尖手术成功率由71%上升到91%,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显微超声技术临床路径。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8.9万元。如这些病人未能保留患牙而采用牙修复种植技术,费用将高达3000-4000万,为患者节约大量的医疗支出。举办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4期,对2000余学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推广。荣获第二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和第三届徐汇区医疗卫生重大技术突破奖。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