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550
成果描述:
慢性重型肝炎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之一,而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二次打击学说”在阐述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方面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是由病毒、药物、酒精以及肝毒素等致病因子通过各自的作用方式导致肝实质的炎症、坏死、凋亡而形成的“一次打击”;是由内毒素(LPS)对肝脏内枯否细胞、内皮细胞的激活,继而分泌大量炎症免疫因子如TNF-α、IL-6、IL-10、IL-12等,而上述免疫因子网络的失控则可通过细胞内的级联反应,不断放大、加重,从而形成“二次打击”,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等临床危重疾病。该病临床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近十年来,中医药在介入防治慢性重型肝炎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是对病因病机的清晰认识,即“毒邪病因”学说;是“截断扭转”法的提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是防治该病的验方的研究与运用,解毒化瘀法(解毒化瘀颗粒)是治疗该病的验方之一。该研究是为了观察解毒化瘀法(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IL-6、IL-10、IL-12的水平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到第2周、4周、8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IL-10在治疗到第4周、第8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经解毒化瘀颗粒干预后,血清促炎因子得到抑制,抗炎介质释放增加,表明解毒化瘀颗粒能降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对内毒素血症介导的机体炎症反应有一定防治作用。内毒素(LPS)诱发的施瓦兹曼现象是最早被认识的与重型肝炎/肝衰竭有关的机制。近年来随着Toll样受体4(TLR4)等参与LPS信号转导的关键性跨膜受体相继发现,LPS启动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被逐渐阐明。研究发现TLR4为高亲和力LPS受体,在LPS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同时发现肝脏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等非实质细胞(肝脏炎症因子的主要分泌细胞)表面有大量的LPS相关跨膜受体分布,在肝脏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等非实质细胞被激活后其分泌的致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6、IL-12等的大量表达,而上述因子的表达失控则可通过细胞内的级联反应,不断放大、加重,形成“二次打击”,导致DIC、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脓毒血症等临床危重疾病。该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周、4周、8周血清TNF-α、IL-6、IL-12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LPS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但其具体效用靶点有待进一步明确。解毒化瘀法(解毒化瘀颗粒)是毛德文教授根据重型肝炎“毒邪病因”新学说而提炼出的临床验方,该方由茵陈30g、赤芍50g、白花蛇舌草30g、大黄15g、郁金15g、石菖蒲15g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豁痰醒神等功效,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能降低重型肝炎大鼠模型血清中LPS的含量,减轻其介导的“二次打击”的损伤作用,对“二次打击”的靶器官——肝线粒体具有显著的保护性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解毒化瘀颗粒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著。进一步明确解毒化瘀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LPS/TLR4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靶点将是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该研究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0周和第2周时IL-10血清值均高于正常上限,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解毒化瘀颗粒对T细胞的调节相对滞后相关,其作用机制尚不够明确。而在治疗到第4周和第8周时治疗组的IL-10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了解毒化瘀法(解毒化瘀颗粒)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通过增强Th1细胞、Th2细胞表达IL-10,再次验证了该法(方)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