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模式探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081

成果描述: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项目属医药卫生领域/临床医学/内分泌学方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迅猛增多,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根据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数据,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据此推算约有1.14亿人患有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该项目在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资助下,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自瘦素被发现以来,人们已认识到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器官,它还可以分泌众多的脂肪因子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CRP、chemerin、脂联素、Betatrophin、催产素等是近年来发现的脂肪因子,该课题组通过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阐明它们参与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此外,该课题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治疗模式也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小檗碱等传统中药在治疗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北人民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学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科技内容:该项目首先对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其可能以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脂肪组织,通过降低脂联素、促进TNF-α表达以及抑制转录因子PPARgγ的活性等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CRP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及药物治疗的作用靶点。同时,该课题组对chemerin、内脂素(visfatin)、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Betatrophin、催产素等脂肪因子与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系也进行了系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阐明了上述脂肪因子/激素也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该课题组率先开展了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联合DPP-4抑制剂的两周强化治疗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使血糖缓解率、达标率明显提高,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下降,其可作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此外,该项目还系统研究了小檗碱等传统中药在治疗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阐明其可通过降低PPARγ2的表达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通过增加glut1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转运;通过环腺苷酸信号途径减轻对胰岛细胞的葡萄糖毒性作用,提出在临床上可能适合于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技术经济指标及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共发表论文66篇,其中一些发表在国外较高影响力SCI收录期刊,如《Endocrinology》(影响因子4.644)、《Diabetes Care》(影响因子8.57,JCR医学类一区)、《Autophagy》(影响因子11.4,JCR一区)、《JCEM》(影响因子6.31)等,被SCI论文引用560次,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积极推广,曾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等奖项。依据查新结果,部分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国内领先水平。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