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桂林市中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065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及背景:该课题是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合同编号:桂科攻0993003D-12。脑梗死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脑缺血后损伤级联反应是导致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中,炎症反应在缺血损伤级联反应中起至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所介导的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聚集是导致炎症性病理损伤的前提条件,在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直接下调或对抗粘附分子能减轻缺血损伤,抗粘附分子治疗正成为脑缺血治疗的新热点。P-、L-选择素是粘附分子中选择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对判断脑梗死后急性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中医药干预脑梗死后炎症反应具有自身优势,可以有效阻断炎症级联反应的瀑布效应,保护缺血脑组织。但的研究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初步研究显示其可通过拮抗炎性因子的损害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起到细胞保护作用。但关于疏血通注射液抗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较少,其干预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环节及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P-、L-选择素是粘附分子中选择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干预P-、L-选择素的表达则可干预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可有效保护脑细胞,减轻脑组织损害,对减轻病情程度,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干预脑梗死后炎症反应具有自身优势,中药成分复杂,往往可以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综合作用于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到“鸡尾酒疗法”作用,有效阻断炎症级联反应的瀑布效应,保护缺血脑组织。该课题通过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P-、L-选择素表达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深入探讨其干预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环节及机制,为指导疏血通注射液及类似药抗脑缺血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缺血损伤奠定理论基础;为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及应用客观指标评价中药作用提供依据;对拟定规范合理的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意义。该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选题目的明确,设计合理,提供的材料完整、数据可信,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课题任务书要求。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发现:对血清P-、L-选择素、CRP的表达对比研究提示:两组治疗前后其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重度患者的P-、L-选择素、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提示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P-、L-选择素、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其它四个证型,P<0.01。治疗后1年随访资料显示治疗组复发率6.8%,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复发率20%,1例死亡。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显示其残疾程度降低,以治疗组为佳,P<0.05。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合同要求。通过该课题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一名,撰写发表专业论文6篇。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课题评价了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通过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P-、L-选择素及CRP的表达的比较,揭示了疏血通干预炎症反应的环节和机制,为进一步使用中药疏血通注射液及类似中药抗脑缺血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脑缺血损伤奠定理论基础,并探讨了疏血通干预前后炎症因子与中风病中医证型间相互关系,为制定合理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供依据。该研究项目选题方向明确,设计方案科学,技术路线清晰,研究方法及手段先进,资料完整,数据可靠,结论客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通过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方案技术成熟,适用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在该科应用及在外院推广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经鉴定委员会专家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向区内外推广应用。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课题研究适于临床推广应用,已经在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3个县中医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已对中药注射剂疏血通注射液的机制进行了的临床研究,如何探讨其新机制,拓展中药制剂的治疗范围,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该市患者部分经济条件较差,患者在无明显症状情况下,不愿或无条件及时来医院复诊,更不愿意配合医师进行必要复查。课题组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这个问题将得到缓解。课题组也打算优惠部分困难患者复查费用。随着该市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人员流动性,患者依从性差,导致随访难度加大,部分病例失访,影响资料及时准确收集。课题组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予以改善,今后打算采取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患者自愿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