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凌云县科学技术局;广西凌云浪伏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02
成果描述:
成课题的来源、意义、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课题的来源:《广西茶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达,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担。项目下设课题《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由凌云县科技局、广西凌云浪伏茶业有限公司承担,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为协作单位,课题任务书编号为:桂科攻1222011-2B。课题的意义:1.凌云白毫茶种植面积广,茶叶生产作坊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加工技术差,分散经营,品牌产品少,而且费用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开拓能力弱。非常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无法实现规模效益,适应不了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2.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国际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和中国大城市准入制相继出台(如欧盟大幅度提高农残标准、上海出台茶叶市场准入标准、北京加大茶叶商品抽检力度等)凌云县茶业生产的发展同全国一样显得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3.“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课题的研究推广实施,有利于凌云县现有的非有机茶园的开发,对凌云白毫茶树种的育种、扩大良种推广、指导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培养及壮大科研后备队伍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有效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研究内容:1.开展凌云白毫茶有机茶产地质量认证。2.研究制定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治规程,凌云白毫茶绿茶、红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3.通过“企业+农户+基地”建立300亩凌云白毫茶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课题实施成效:开发的绿茶和红茶加工产品,商品率达95%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产品符合欧洲标准;红茶、绿茶类产品商品率达96%;质量合格率达100%,获得欧盟和国内有机认证。制定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制定了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包括栽培技术标准、加工、卫生、包装、产品等内容27项。建立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300亩508亩+208亩亩产鲜茶叶/200公斤/亩产259公斤/+59公斤平均亩产优质干茶45公斤干茶57.6公斤+12.6公斤总产干茶量40000公斤87782.4公斤+47782.4公斤总效益总产值1134万元总产值2489.5万元+1355.5万元利税630万元746.9万元116.9万元课题的创新点:1.探索“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以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成果指导大面积有机茶叶生产,使公司凌云白毫茶有机茶面积由2011年的0.834万亩增加到1.8201万亩(含6975亩转换期,其中:凌云县14306.4亩、西林县2185亩、平果县1710亩基地),是广西有机茶园面积最大的企业。2.浪伏公司完成制定有机茶的种植管理、加工、产品等企业标准8项。其中有机绿茶等7项产品企业标准,2012年7月经自治区相关部门备案,发布实施。是广西茶叶行业制定有机产品标准最多的企业。3.探索创新加工新工艺。完成新工艺《广西凌云白毫茶花蜜香红茶的研制与开发》《广西凌云白毫茶兰花香型白茶的研制与开发》二个产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在2012~2014年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国饮杯”全国评比中,获特等将2个,一等奖7个。第十届国际茗茶评比金奖5个。推广应用前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有机生产和茶场兼并,有利于促进凌云县11.8万亩茶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快“浪伏”品牌的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有机茶叶产品。通过推广先进的有机综合栽培措施,实现依靠扩大种茶面积的增长方式向以提高茶叶质量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在508亩同等面积下有机生产新增产值1355.5万元。是茶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带动周边乃至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有机茶产品的科技含量。3年内全县茶叶产值增加1亿元以上。提高农村剰余劳动力的就业机率;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稳定农村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项目区内全面推广应用生物有机、生物农药和洁净的灌溉用水,结合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大大减少了各种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的使用,减少其对农田及其周围环境的污染,维持了生态平衡,保证了项目区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措施:该课题组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超额完成任务,但公司及全县仍有近10万亩的非有机基地,需要用制定的标准进行技术推广,使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复盖更多的区域。通过与县科技局、茶叶管理中心及市农业局、自治区茶叶研究所等合作,对该技术进行大规模培训,推广到全市所有茶叶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快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